在“高”与“低”中寻转变谋发展
姚秀田
(资料图片)
走过55年开发建设历程的孤岛采油厂,面临着“未来向何处”这样一个必答题。
全面实施低成本战略,推动实现长期规模效益稳产,是孤岛厂给出的坚定回答。今年1至6月,采油厂原油产量万吨,超计划万吨,盈亏平衡油价美元/桶,比预算低美元/桶。
高效开发与低成本发展既相互依赖,又彼此成就。高效开发是“生命线”,低成本发展是“动力源”,这一高一低、相辅相成中描绘出孤岛厂极具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。
“十三五”末,孤岛稠油热采整体进入高轮次吞吐阶段,面临着靠新井维持上产、效益稳产和热采井网完善性“三个不可持续”,稠油转型迫在眉睫。
我们及时调整开发思路,把握好高效开发与低成本发展的辩证关系,制订“重构注采井网、温和注水补能、适时转化学驱、全过程冷采降黏引效”的稠油转型开发技术路线,令稠油开发峰回路转,累计实施降黏吞吐345口,累计增油万吨,日产油水平提高235吨。
开发方式的转变,带动了工作量结构、成本结构和产量结构大范围的优化调整。我们将大幅压减的转周工作量节省出的成本,投向了常规措施、水井工作量和管杆泵的更新配套等长效投入,新的效益增长点日渐明朗。与2020年相比,2022年投入减少5858万元,老井自然产油比例逐年提升,单位操作成本由840元/吨降至609元/吨,产量大幅递减的态势得以扭转。
转型开发屡屡破冰,一系列重大变革、利好措施相继落地,推动了“勘探规模稳定增储、稠油深化方式转换、水驱优化注采调整、聚驱强化质量升级、断块细化立体开发”。2022年,采油厂SEC储量(剩余经济可采储量)增加449万吨,降低折耗费用9200余万元,盈亏平衡油价同比降低美元/桶,结构性降本成效显著。
低成本发展,需要成熟的技术体系做支撑,为油田高效开发注入不竭动力。“十三五”期间,受热采转周工作量大、管杆投入不足等因素影响,采油厂平均年作业井次在2200井次以上,作业质量不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采油厂的高质量发展。
聚焦降低盈亏平衡油价,我们调整了工作量结构,开展了“高质量开发3个100工程”,即3年之内注汽工作量压减至100口、每年躺井下降100口、水井作业工作量减少100口。
“十四五”以来,通过强化技术创新,地质工艺一体化,打造了低成本井筒重建、长效防砂、冷采降黏和水井长寿命管柱四大成熟技术体系,措施峰值日产油能力由吨提高至吨。我们大力攻关开窗侧钻、定向大修等技术,治理报废、套损、长停井共计276口,最大程度盘活低效无效资产。强化长效投入力度,围绕减躺井、降频次,精细一井一策优化设计,扎实推进管杆分级分类管理。2022年躺井率较2020年下降%,减少躺井301口。
产量之弦拨动发展大盘,孤岛厂心无旁骛做主业,聚焦油藏经营价值最大化,保持高质量、高水平、高效益,在关键处落子,为百年油田建设蓄势发力。(作者为孤岛采油厂厂长、党委副书记)